朱牛骨刻辞》,商代武丁时期的作品,风格豪放,字形大错落,生动有致,各尽其态,富有变化而又自然潇洒。不愧为甲骨书法中的杰作。
在中国历代献中,武丁只是商代后期一个比较重要的王。但到当前为止,商朝的统治区域,以现在的河南为中心。
炎黄、尧、舜、禹、汤毕竟都只是古书中影影绰绰的人物。夏朝和商朝前期的王都迁移不定,盘庚迁殷第一次确立了长期的王都,到武丁时期,甲骨发展成熟,青铜时代进入它的盛期,武丁建立了一套成型的官僚机构和一支稳定的军队,他的南征北战为华夏初步奠定了疆域,并在此基础上完善了分封制度。而武丁长达59年的稳定的统治是这个繁华时代的政治基础。一切似乎都在表明,武丁时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关键时期,是中华明许多特征的源头。随着考古学发现的增加,这个时代的重要性越来越被人认识到。武丁是盘庚之弟乙之子,即盘庚之侄。他年幼时,乙曾让他到民间生活了一段时间,深知民众生活的艰难困苦。他即位以后,兢兢业业、不敢荒宁,励精图治,决意振兴大业。他四处征伐,对鬼方、土方、羌方、人方、虎方等方国进行征讨,战争的规模不,往往动用数千兵力,最大的一次发兵一万三千人。在这些征战中,商王征服了许多国,扩大了领土,也捉获了大量俘虏。武丁时期的化遗存相当丰富,宫殿、墓葬、作坊等遗存都有发现。代表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青铜业,有了突破性进展,如铜、铅、锡三元合金出现了;分铸技术已被广泛运用;青铜器生产数量大增,还出现了司母戊大方鼎、偶方彝、三联这样的重器。武丁之世在青铜业方面。
施政纲领(1)封官。对新的领土,或直接封给征伐的大将等,象雀就被封为“雀侯”;或封当地臣服的氏族方国首领为侯伯,象犬侯、祝伯等。甲骨中被封的侯有五十余个,伯有近四十个,量不少呢,这一方面也可明,被商征服的氏族方国何其多了。此外,臣服于商的氏族方国,对王朝不仅有贡纳义务,还经常奉命征伐,象仓侯虎曾奉王命伐免方,侯告也奉王命伐夷方等。
(2)联姻。甲骨中常能见到商王族与氏族、方国联姻的事。一般是商先通过征伐使之臣服,然后再联姻,或娶诸侯之女为妃,或将王室之女嫁于侯伯等。这对巩固商与诸侯的关系,加强国家一统的力度,还是颇有效的。纵观中外历史,联姻都是国与国联络的一种重要手段,5000年来乐此不疲。
()筑城。在征服的地方建筑城邑,后可能再武装殖民,甲骨中就常有“在麓北东作邑于之”此类的记载。这对统治新的疆域应是最直接、最有效的了,代商而起的周,也是这么做的。当时,商四周的氏族方国不少还处于原始落后的游牧生活阶段,武丁们此举,实际上也算是在这些地区播撒明的种子了。
中国明究竟起源于何时,这是一个至今仍争论不已的问题。国际史学界一直不承认中国古书献中的第一个朝代夏朝的存在。有人认为商代以前可能已经有明,但至多是一些不成熟,缺乏连续性的明,当前考古学所能证实的第一个比较成熟的明是我们从殷墟的古迹中看到的,也许,这些青铜器、甲骨、商代建筑体现出来的化,正是中国几千年传统化的原点。
在这其中,一位帝王的地位显得格外突出。在叙述他之前,先来回顾一下商朝的发展。自献记载中的商汤开国后,商朝曾经历过一段时间的稳定发展,但从仲丁时代开始商朝的统治阶层多次发生“弟子或争相代立”的事件,史称“九世之乱”。到盘庚继位,决定以迁都来化解政治危机,他选择了“左孟门而右漳、滏,前带河,后背山”的殷(在如今的河南安阳郊区)作为新都所在。从此,商朝的首都固定了下来,进入了历史上的“殷墟时代”……经过盘庚、辛、乙三代的短暂统治之后,商朝进入了它历史上的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