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名之为“四灵”。二十八宿在四象观念的形成很早,至战国初已见于记载。稍晚的《礼记.曲礼上》云:“行前朱鸟而后玄武,左青龙而右白虎。”孔颖达疏:“朱鸟、玄武、青龙、白虎,四方宿名也。\"汉代纬书《尚书考灵曜》云:“二十八宿,天元气,万物之精也。故东方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其形如龙,曰‘左青龙’。南方井、鬼、柳、星、张、翼、轸七宿,其形如鹑鸟,曰‘前朱雀’。西方奎、娄、胃、昴、毕、觜、参七宿,其形如虎,曰‘右白虎’。北方斗、牛、女、虚、危、室、壁七宿,其形如龟蛇,曰‘后武’。”道教对此天象加以拟人化,为之定姓名、服色和职掌,顶礼膜拜。《云笈七签》卷二十四《二十八宿》称:“甲从官阳神也,角星神主之,阳神九人,姓宾名远生,衣绿玄单衣,角星宿主之。乙从官阴神也,亢星神主之,阴神四人,姓扶名司马,马头赤身,衣赤缇单衣,带剑,亢星神主之。“其余二十六宿类此。《太上洞神五星诸宿日月混常经》又对二十八宿之状貌、行为作了描述。”曰:“角星之精,常以立春后寅卯日游于寺观中,形少髭鬓,参问禅礼,……或游于酒肆自饮,……识者求之,多示人养生播种之术。”亢、氐、房三星之精,常以寅卯日同行,衣青苍衣,……游于人众中或大斋会处,……即是求之,多与人救世之术。
玄武在道教中既是颇受崇拜的神明,又是一个可以引导修行的意象。在有关玄武崇拜的故事传中,我们还可以看到,作为人格化的玄武神“玄帝”与诸多神仙人物一样有名师指点。从其“师承”方面入手加以考察,也能发现其与丹道的密切联系。《玄天上帝启圣录》卷一记载这样一个故事:玄帝念道专一,遂感玉清圣祖紫元君传授无极上道。元君告玄帝曰:子可越海东游,历于翼轸之下,有山自乾兑起迹,盘旋五万里。水出震宫。自有太极,便生是山。上应显定,极风太安、皇崖二天,有七十二峰,三十六岩也。子可入是山,择众峰之中,冲高紫霄者居之,当契太和。升举之后,五百岁当上天,龙汉二劫中披发跣足,蹑坎离之真精,归根复位,上为三境辅臣,下作十方大圣,方得显名亿劫,与天地日月齐并,是其果满也。告毕,元君升云而去。
这个故事尚见于《太上玄天大圣真武本传神咒妙经》卷三之中。从其情节可知:玄帝的“老师”叫做“紫元君”。按照道教的称呼习惯,高规格的女仙方有“元君”之称,可见紫元君当属女性。她住在什么地方呢?《玄天上帝启圣录》之行在紫元君之前加上了“玉清圣祖”的定语,这既可以显示紫元君在道教仙境中的地位,又明了她是天上胜境的女仙真。这位“元君”被奉为“圣祖”,足见其地位之显赫,而她又居于“玉清”境,看来还是属于元始天尊所辖之大系。从理性的立场看,玄帝拜师的故事当然是一种信仰心理的表现,我们一般凡人是难于从玉清胜境的神仙大学研究生院中查考到玄帝的学籍记载的。不过,这个资料至少为我们追溯玄武信仰在流行过程中是如何与丹道脉系相交融这一问题提供了有益线索。考诸《道藏》,其中有一部经书叫《紫元君授道传心法》(以下简称《心法》),题长生阴真人注。既然是“注”那就明其经在阴长生之先已经存在。按道门之法,长生阴真人,又称阴真君,或英真君。据葛洪《神仙传》的记载,阴长生乃东汉和帝(88年105年在位)阴皇后之高祖,出富贵之门,好神仙之道,闻马鸣生修道成仙,遂离家皈依其门下,朝夕追随其左右,勤于仆役杂事,如此达二十余年之久。据,与阴长生一起学道者十余人,因耐不住学道之辛苦,悉皆归去,唯独阴长生不改初衷,执礼更勤。由之而获得马鸣生之信赖,于元光元年(122年)携之入青城山炼丹,又于鼎旁别筑神坛,授予《太清神丹经》。阴长生别师归家,依丹经之方制炼丹药,且炼黄金十余万斤,广济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