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六九中文 > 言情小说 > 黑色宿命 > 第303章 熟悉(2/3)

第303章 熟悉(2/3)

上一页黑色宿命章节列表下一页
有声小说,新六九中文在线收听!
之际,曾对传时代的古史系统进行了一次大整理,此后记载中多见“炎帝神农氏”的用语,因此长久以来,对坂泉之战与黄帝对阵的一方究竟是谁,曾有不少歧义。传统的法是黄帝与“炎帝神农氏”作战,因此近人提出这场大战应是“炎黄之战”,在北京延庆坂泉村建“炎黄联合纪念碑”,这实为历史的误会。就司马迁撰写的《史记》看,西汉以前的传中,炎帝与神农氏本不是一个人,如《五帝本纪》载坂泉之战经过,因神农氏世衰,对诸侯间相侵伐“弗能征”,黄帝、炎帝才代之而起,互相争战。清代学者崔述注意到,“前言衰弱,凡两称神农氏,皆不言炎帝,后言征伐,凡两称炎帝,皆不言神农氏”,可知与黄帝战者自为炎帝,与神农无涉;其后又有“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此处又不言炎帝,可知帝于黄帝之前者是神农,与炎帝无涉[10]。此后一些学者进而考证了“炎帝神农氏”这一用语的形成过程。实际上,将坂泉之战的黄帝、炎帝称之为“黄炎”早在战国典籍上就已流行了,而“炎黄”一语的出现较晚,代表了与“黄炎”完全不同的概念。所以,坂泉之战是黄炎之间的战争,不能称“炎黄之战”。还有研究者认为黄帝、炎帝既然同源共祖,姬、姜两姓又世为婚姻,因而不应自相火并,坂泉之战与黄帝对阵的不是炎帝,而是伐灭了炎帝并袭用其名的蚩尤,或阪泉之战就是涿鹿之战在传中的分化,讹传。[11]然而,黄帝、炎帝虽是远缘亲属部落,但坂泉之战时,距两部落先祖从同一母氏族中分裂出来,又沿不同路线东渐之时已很遥远了,到了原始社会末期,私有制的发展已瓦解了血缘亲属同生共死的古老团结,形成“强则分种为酋豪,弱则为人附落”的新观念,那么这种远缘亲属部落间的争雄战争应是在所难免的。而且这时的部落很多,战争也很多,有大量的考古发现为证,口耳相传的历史,在流传过程中既会有分化,也会有综合,坂泉之战与涿鹿之战的某些记载即使有相通之处,也不能论定就是一场战争址。

坂泉之战的地点,《中**事通史》认为学术界尚未有定论,由于黄帝、炎帝是华夏集团的主要代表人物,黄帝后来又被尊为中华民族共祖,他的业缋广泛流传,他的后裔更把这些英雄的故事连同祖居地的山名、水名、地名起迁徙到四面八方的新居地。根据地名的考订,多认为与涿鹿之战的发生地相距不很远,所以关于坂泉之战和琢鹿之战的地点主要有在河北中部的“直隶保定”;河北南部的“巨鹿”;[1]河北西北部的“涿鹿”或其附近的“延庆”,以及在江苏徐州的“彭城”等。联系稍后发生的涿鹿之战,坂泉之战发生在华夏集团活动地域的东半部,较靠近东夷集团分布区的推断可能较接近史实。

不过在以上各个地点,保存传最多的却是冀西北的涿鹿,此外还有北京延庆县。从涿鹿、保安、怀来以至延庆,都处于冀西北的山间盆地中,这是由桑干河、洋河冲积而成的宽谷,有适宜锄耕农业的宽阔谷地,附近还有可以狩猎的山林,联系有关传坂泉之战可能就发生在这种有山、有泉、有平畴沃野的地理环境。炎帝后来所以和神农氏合并,是因为这一古族的经济生活中农业占较大比重,必生活在适宜农耕的地区,而黄帝族包括熊罴貔貅等长于狩猎的氏族,居地附近必有山林。但是有人认为黄帝属于游牧民族之却是缺乏根据的,因为大量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表明,距今5000年前游牧民族尚未形成,除了所处于攫取经济阶段的采集狩猎民族外,一般处于农业、畜养业、渔猎、采集等多种经济互相补充,但有所侧重的阶段。从黄帝“修德振兵、治五气、五种”的记载看,黄帝族不仅从事原始农业,而且为了进行坂泉之战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同时为了增强武力,将强悍的熊罴等六氏族有战斗力的人员编成氏族武装,精心教练,更进一步争取同盟者,作了充分准备后才与炎帝战于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黑色宿命章节列表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