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夏五月才进为魏王,而此云“(建安)十一年……彪见汉祚将终,遂称脚挛不复行,积十年”,则可见并不仅仅因为是杨彪因为“见汉祚将终”才这样的。其中原因是就是因为建安元年的时候,曹*觐见天子而“彪色不悦”。所以曹*紧接着就以兴平二年袁术僭号天子的事情株连杨彪,理由是杨彪夫人是袁术的女儿,意图除去这个政敌。这个时候,另一个与曹*在政治上始终是对立,又与杨彪交好的大臣孔融听了,连朝服也来不及穿就来曹*处:“杨公四世清德,海内所瞻。《周书》父子兄弟罪不相及,况以袁氏归罪杨公。《易》称‘积善余庆’,徒欺人耳。”曹*辩解道:“此国家之意。”孔融当即:“假使成王杀邵公,周公可得言不知邪?”又继续要挟曹*“今横杀无辜,则海内观听,谁不解体!孔融鲁国男子,明日便当拂衣而去,不复朝矣。”曹*这个时候在朝中的根基还没有稳,羽翼尚未丰满,还要借助孔融等名士来收买人心,于是不得已“遂理出彪”。但孔融此人,也是一个长于清谈的狂放之士,几次在曹*推行新令的时候和曹*过不去。又冷嘲热讽。当时因为战乱频起,天又灾荒,民不聊生,所以曹*下令禁酒以节粮,孔融就去书讽刺曹*:“天有酒旗之星,地列酒泉之郡,人有旨酒之德,故尧不饮千锺,无以成其圣。且桀纣以色亡国,今令不禁婚姻也”,御史大夫郗虑知道这个事情后,便“免融官”,那知道他“虽居家失势,而宾客日满其门”,还“常叹曰:“坐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吾无忧矣”;曹*破袁绍后,曹丕娶绍子袁熙的夫人甄氏为妻,他又调侃道:“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曹*因为孔融博学,还以为是书传所记,就问孔融出处,孔融就:“以今度之,想其当然耳”,所以孔融终于被曹*找个借口杀了。和他最相得的祢衡,也因为看不起曹*,被放逐到刘表那里,结果也不讨刘表喜欢,被刘表部将黄祖一刀杀了。祢衡在评论许昌众人的时候,:“大儿孔举,儿杨德祖”,也就是只看得起这二人,其他人不足道。而孔融推崇刘备更过于曹*,他们对曹*以及曹魏的重臣如荀、陈群、司马懿等是很看不起的,因此可以处处与曹魏政权作对,可惜又没有政治和军事上可以对抗的能力和实力,因此只好在口头上占些便宜,最终被曹*一个个地斩除了。所以杨修死的第二个原因,是他隶属于曹*对立面的政治阵营的一员,并非是仅仅因为有才与是袁术的外甥才死的。[9]在当时,曹*对曹丕和曹植两人由谁来做太子继承魏王一事是颇为犹豫的。
曹植字子建,才华横溢,是我国历史上着名的学家。虽然曹丕亦可观,但是就学才华来,偏长于书札,于诗赋上的造诣比之乃弟曹植还是颇有距离的,所以作为本身就采极好的三国时期集军事家、政治家、诗人等诸多名号集于一身的曹*,也许开始在心里更倾向于曹植一点。因为曹*此人身上本来就颇具诗人狂放不羁的气质,裴松之注引《曹瞒传》曰:“太祖为人佻易无威重,好音乐,倡优在侧,常以日达夕。被服轻绡,身自佩囊,以盛手巾细物,时或冠帽以见宾客。每与人谈论,戏弄言诵,尽无所隐,及欢悦大笑,至以头没杯案中,肴膳皆沾污巾帻,其轻易如此”,而曹植颇有乃父之风,《曹植传》他“性简易,不治威仪。舆马服饰,不尚华丽”,又他自就善于作,“年十岁馀,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太祖尝视其,谓植曰:“汝倩人邪?”植跪曰:“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柰何倩人?”时邺铜爵台新城,太祖悉将诸子登台,使各为赋。植援笔立成,可观,太祖甚异之。每进见难问,应声而对”,所以曹*对他“特见宠爱”。本传记载“(曹)植既以才见异,而丁仪、丁、杨修等为之羽翼。太祖狐疑,几为太子者数矣”。也就是,好几次曹植就差点做了太子,这其中作为曹植智囊集团中坚的丁仪、丁、杨修等人起了不的作用,只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