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到自己……>
燕国,因为长期和胡人作战,所以一度武风澎湃,也曾经是战国七雄之一。燕赵都是较早的采用胡服骑射,并且进行兵制改革的国家,也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但是很显然笑到最后的,既不是赵,也不是燕。>
在田单火牛的背后,燕国打齐国打了五年,在五年占领齐国『七十余城』的情况下,齐国当时只剩下了剰莒、即墨二都,结果被田单打了一个反冲锋,旋即就败退回了原点,『七十余城皆复』!>
斐潜不知道当时燕王是怎么想的,也有可能是刚好燕昭王死了,所以新燕王害怕乐毅功高震主,反正不管怎么说,燕国好不容易打下来的土地城池便是又吐了出去,并且从此就一蹶不振,再也没有了七雄的气度。>
乐毅牛逼不?结果打了个毛线?>
所以说这成本一核算,简直就是裤衩都亏掉了。>
双方都是两败俱伤,然后秦国笑哈哈的在一旁拍巴掌鼓励,打得好,打得妙!>
现在斐潜和曹操,如果也是如此一般,又是谁会在一旁拍巴掌鼓劲?>
敌人未必都在外部啊!>
在华夏古代封建社会的权力结构中,中央集权与地方豪强的博弈始终存在。>
三国时期,又是极为特殊的一段时间,皇权衰微、门阀崛起、土地兼并加剧,整个天下动荡不安,可这种动荡,又是实现根本性变革的最好时机。>
当然,想要实现这种变革,就要超越传统权谋之术,构建系统性的制度,重建整个政治框架……>
斐潜在关中,已经算是在土地制度上,取得了一定的,具备革命性的突破。>
首先就是『耕者有其田』。>
这是一个从上古就有政治家明白的道理,可是依旧免不了在实行的过程当中被私欲所玷污。在民众意识无法提升到极高的层面之前,保持自耕农的数量,无疑就是稳定整个社会的基础。>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当孟子提出恒心恒产的理论时,或许只是为了劝告执政者别太贪婪,多少给民众百姓留下一点吃食,但是这一点无疑是有一定的指导发展意义在内的。>
恒产不一定是耕作的田亩,也可以是其他较为稳定的产业,当民众拥有这些可以长期依靠的物质基础时,才会产生维护社会秩序的自觉性。这与马大胡子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论断形成跨越时空的思想呼应。>
孟子并非单纯强调财产占有,而是提出了一个标准,就是可以使百姓『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这样民众就会安定,社会和国家就能得到发展。>
是不是很简单?>
可就是有人做不到。>
当然也不排除有『无恒产而有恒心』的仁人志士,这些脱离趣味的人,显然超越了那些『有恒产而无恒心』的投机者,成为了人类历史上照亮黑暗,指引道路的闪亮明灯。>
斐潜在关中,推行推行『军功爵田』与『流民屯田』的双轨制,将战争当中出现的无主荒地授予退伍士兵与流民,建立出一套独立于士族的自耕农经济单元,从而摆脱了原本关中和河东士族的禁锢。>
而对于自耕农来说,最为严重的问题,就是抵抗风险能力太差。可以说从古至今,底层的民众对于风险的抗性,无限的趋近于零。任何一场灾害,病痛,甚至一点点的小事故,都可能会导致自耕农不得不贱卖自己唯一的产业,求得一时的生存。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土地兼并,或者叫做『资产重组』就难以避免,阶级分化和贫富差距就会越来越明显。>
因此斐潜在关中设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