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至良医还需要有改良精神,能够摆脱药方而随手找到方法。
但是这些都是小信子要学的,普通的大夫能做到其中一部分就不错了,要认识药性,就要从培养药材开始;认识药材是医馆的学徒学的,但是想要真正了解药性,还需要亲身培养。因为不同的药材,在不同的时节,不同的时辰,不同的环境下,他们的药性是有些微区别的;当然对于开药治病的大夫来说,这并不太重要,但小信子却必须学。
因为小信子必须将每一种药草的不同成长阶段的药性和特征都了解,甚至还得学会判断不同年龄的药草要以什么方法制备,还要知道不同阶段的药草以多少的计量配比其他不同阶段的药草会有什么效果。这其中纷纷繁繁的知识多了去了,但这就犹如学写字的时候,一笔一划必须学会基本写法,然后才能组成一个个不同的字,然后才能由写字演变成为书法。
也就是说,比如开始是学基础知识,后来则成为了运用知识,再到后来就成为了行事准则,然后就成为了一种艺术享受;这种渐渐深入的学习,普通资质的人是无法承受的,所以教也教不会的。秦大夫可不会为那些人劳心费力,所以听说了小信子十岁就文武双全,那当然他是不会错过的,但是他也不会去求着小信子,也懒得骗他学习,简单明白,有话直说。
虽然小信子心中不忿秦大夫,但是他也必须的跟着学,因为秦大夫说,如果他不能分清这些药性,不能分明药材的不同配比分别,不能学习到深入之处,是无法达到功夫大成的,也就是说死都别想出谷!小信子当然听的出来秦大夫说的十有**是真话,也只能无奈的学下去;自从小信子学会做饭之后,秦大夫就不再自己动手。
自从小信子学会培育药草之后,秦大夫也就撒手不管,秦大夫似乎每天都有事情要做,而且还有很多的药材准备着,但是看起来大多都没有制备,当然这些都是给小信子练手的。药材的制备要求不算太高,至少秦大夫拿出来的药材需要的手法就要求不高,会做饭的人基本一看就能学会,这也是为什么秦大夫要先教小信子做饭的原因。
而做饭也不是简单的事,秦大夫当初第一天教的时候就说,做菜跟做药是一样的,药材讲究量的配比,不然药品就不合格;做饭的道理一样,如果配比失误,也会不好吃。当然饭不好吃一般不会出什么问题,但是如果不合口味的饭吃的时间长了,难保不出一点问题;而且饭跟药材的原材料都是植物、动物什么的,所以饭也有药性,有些药也可以当饭。
仅仅教做饭就教了半个月,小信子也是学了才知道有这么多的学问,虽然对秦大夫的人品不怎么看好,但是他的学问却让小信子十分佩服。仅仅做饭的程序和做药程序的对比就在理论上已经先给小信子讲解清楚,而且做饭的食材原料的物性,也可以说是药性,因为做饭的菜和各种吃的东西都有药物的应用,所以说是药性也没错。
比如鱼儿的肉有什么药性,不同部分有什么药性,年龄多少的鱼儿有什么特性,还有鱼的骨头有什么用途,其中药性如何如何,秦大夫都给他讲解的很清楚,也是小信子很聪明,不然还真不能记住这么多。仅仅一条鱼就有这么多学问,小信子不禁又开始了提问的生活,秦大夫每天就算都在制备药材,但是小信子随时问,他就随时答。
比如小信子有一天戏耍心思起来,随手拿起一块青石就问秦大夫,而秦大夫竟然随意看了一会儿就给小信子讲了一大堆的药性知识和这石头的成因;甚至还告诉小信子金石之类可用其粉末,可用其碎屑,可用其表皮,可用其内里,亦可以用之煮水煮药,皆有应当药性。
小信子很无语,不过却十分佩服,基本上谷中的花草树木的每个部分都被秦大夫讲解过该怎么取之用药,取哪一部分,什么时节、时辰采取,甚至什么时辰制备都有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