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的时候, 陈春红往制衣厂报道, 一切很顺利,领了两套工衣, 每个月粮食供给二十七斤,以学徒工的身份进往,第一个月工资折半, 过一个月后,拿一级工的工资, 每月二十九元。
由于制衣厂履行三班倒的运转制,上班时间根据排班来,会有夜班, 天天的工作时间八个小时, 一周有一天轮休,懂得明确后, 陈春红很满足,以前在乡下生产队,除了过年那些天,几乎全年无休。
这样已经很好了。
不用面朝黄土背朝天,不用夏顶烈日冬抱冰。
她从前,大约从来没有想过,能过上这样体面的生活。
第二天开端,她和刘春生上班,三个孩子上学,对于城里的新生活, 家里所有人都十分适应,她往了制衣厂后,为了尽快控制缝纫机的操作技巧,不怕吃苦,也不怕费工夫,差未几只用了半个月,她不仅通过了学徒期,而且熟练程度超过了一般的熟手,得到了组长的褒奖。
再有一点,就是关于排班,上班一个月后,她隐隐察觉到,她的夜班次数,似乎比组内其他人都要少,似乎得到了特别照顾,不过,这种好现象,她自己心里有数明确,却聪慧的没有点破往外往说。
进城仅仅一个月,不一样的生活,不一样的作息,让她感到,以前的生活似乎已经离她很远了。
要说不足,当然也有。
譬如:家里吃肉的机会变少了,在乡下的时候,三个孩子经常上山,时不时能弄点野物,现在在城里,肉的供给是定量的,每个月每人半斤肉,一个月总共两斤半,刘春生工作的特别性,有些额外补贴,却不是固定的。
有时候有,有时候没有。
好在市里的百货大楼,有一些高价的糖果之类的食品,不需要票,刘春生的工资买得起这些东西,并且,随着杨碧莲排队领了几次粮油、买过几次菜后,也得知了一些见不得光的门路,多少能弄来些好东西。
她会做衣服后,以前几个孩子穿小的衣服,她拿出来重新改了一下,换了时新的试样,又是一件新衣服,几个孩子都很爱好,由于每次改衣服,都要往杨碧莲家借缝纫机,她已经开端打算,自家要买一台缝纫机。
只惋惜票比较难弄,她让刘春生注意一下,她自己在厂里,也多留心。
她往城南制衣厂上班,步行需要半个小时,年中的时候,刘春生局里有个自行车票的指标,他申请了下来,家里花了一百五十五元买了辆大金鹿自行车,她学会后,开端骑自行车高低班,这样一来,出行方便了很多,路上也节俭了时间。
总的来说,生活质量有了大提升。
———
又到了周日,学校放假,刘艳他们三个不用上学,于是有了一个酝酿了两周的大打算。
刘艳送走妈往上班,刘华亲身把爸送出门,回来后,把门一关,带上锁,三个人围拢到了一起,刘军催促道:“快说,怎么样?”
“妈今天一全部白天的班,刚才出门的时候,又约了杨婶婶放工后往老码头那边看看,估计要傍晚才干到家。”
刘艳汇报完,刘华紧接着道:“爸说今天临时有个追踪的案子,要出市里,要往临阳县的方向。”
“断定是临阳县?”刘军盯着二弟刘华问道。
刘华重重地点头,“本来不能往外说,我一个劲地追问,爸才静静告诉我的。”说着,声音不自觉地压低了。
“爸往临阳县,一个往返,什么都不做,也需要费半天,何况他们是往办案的,时间只会更长,”刘军越想越有把握,“走,我们出发,等会儿到了院子里,要是有人问我们往哪,我们就说往市里的图书馆,你们俩切记,别说漏了嘴。”
刘艳和刘华齐齐答应。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