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六九中文 > 都市小说 > 穿越之红警抗战 > 第401章 :中国人的留学历史(3/5)

第401章 :中国人的留学历史(3/5)

上一页穿越之红警抗战章节列表下一页
有声小说,新六九中文在线收听!
式的担忧。中国人内心深处向来怀有一种恐惧,害怕自己或别的同胞变成“非中国人”。这种恐惧多少植根于中国人历史上根深蒂固的“种族意识”,又因近代中华民族饱受欺辱的经历而染上一层民族主义色彩。它长久缠绕着中国人的心灵,蒙蔽着中国人的理性。

1875年,陈兰彬调任驻美公使。继任的人名叫吴嘉善。

吴嘉善亦是翰林出身。二十多年前,容闳曾与他在上海见过一面,留下的印象是:“性情怪僻”。共事几年后,容闳对他的评价是:“此人应置于疯人院或白痴院里。”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吴嘉善原是遣派学生留洋一事的坚决反对者,如今却彼委任为“选带幼童出洋肄业局”正监督来管理留学事务。

吴嘉善一到任,就先因幼童们谒见时不行跪拜之礼而勃然大怒,接着,又责容闳纵容学生。最后,他干脆与陈兰彬一起上奏清廷,借口学生“腹少儒书,德行末坚……实易沾其恶习”而建议从速解散“选带幼童出洋肄业局”,撤回全部留美幼童,并声称:“能早一日施行,即国家早获一日之福。”

1881年月日,对留美的中国幼童来说,是一个极为悲愤和忧伤的日子。清廷决定招回幼童,幼童们被迫中断学业,全数“遣送回国”。其时,大多数人学而未成。60多人中断了在大学的学业,许多人还在中学学习。0名幼童中真正完成大学学业的只有两人。

中国近代留学事业的第一次尝试,就这样夭折了。

尽管被迫中断在美的学业,这批留美幼童中最终还是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铁路、煤矿、电讯、外交、海关、新闻等专业人才。他们之中有设计建造京张铁路的詹天佑,负责勘探建设唐山开平煤矿的吴仰曾,担任过电报总局局长的唐元湛,以及曾任总理的唐绍仪和曾任外长的梁敦彦。

……

幼童全数撤回之时,官吏出洋考察之风渐兴。光绪十三年()总理衙门订出了出洋游历人员章程十四条,规定:五品以下官员出洋考察,除报销车、船费用外,每月另有二百两白银的津贴;而且,不但可以雇请一个翻译生,还可以带仆役一名。考察期限则以三年为限。

这种携员带仆式的“出洋考察”很快就流弊百出。光绪二十六年,外务部又上一奏章,称:“近年出洋学生……多不习外国语言学问,……废时靡费,莫此为甚”。至于奏章上去后效果如何,史书末载,不得而知。

近代史上,中国政府第二次有计划地大规模向海外派出留学生,是本世纪初的庚款留美学生的派遣。.lnㄚ.nt

1900年,也就是光绪二十六年,北京爆发了“庚子之乱”。当时,几十万号称“刀枪不入”的义和团入京围攻各国使馆。不久,八国联军攻占了北京,慈禧太后弃都而逃。

1901年,李鸿章被迫与各国签订耻辱的“辛丑条约”,同意向十四国赔偿白银四亿伍千万两,分三十九年付清。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庚子赔款”。

1908年,美国国会通过法案,授权罗斯福总统退还中国“庚子赔款”中超出美方实际损失的部分,用这笔钱帮助中国办学,并资助中国学生赴美留学。双方协议,创办清华学堂,并自1909年起,中国每年向美国派遣00名留学生。这就是后来庚款留美学生的由来。

1909年、1910年和1911年,在北京三次从全国招考庚款留学生。当时对考生的要求除了通晓国文、英文外,还须“身体强健,性情纯正,相貌完全,身家清白。”

第一次招考是1909年月举行的,630人应考。先是初试,考国文、英文和本国史地,取人;再复试,分别考物理、化学、博物、代数、几何、三角、外国历史和外国地理诸科。连初试带复试,一共考了七八天。最后放榜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穿越之红警抗战章节列表下一页